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引入的研究和策略

2019-08-20 15:10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引入的研究和策略

摘自:《论文网》

[摘要]精彩的情境是课堂教学高效的基础。精心设计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发学生对所学课题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未知的探究。在新课学习时,教师要学会并运用不同情境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之窗,让学生心倾神往。

[关键词]情境创设;存在问题;策略方法

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中学化学的教学中恰当的情境创设是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的开端。对于化学教师而言,一堂化学课是否上得成功,与新课的情境创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对新课的情境创设还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使得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不到整体的提高。在本文中,对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深入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策略,以及适当列举了一些常用的新课情境创设的方法或技巧,以便参考交流。

一、问题的存在

1.情境创设的随意性大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课堂的情境创设要为课堂教学主题内容服务,要与所授课堂教学内容相一致,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教师在讲解原子结构这一节时,以化学史为背景,采用故事情境创设法,然后讲解原子的发现,再讲解原子的发现者道尔顿,道尔顿的生平、经历等等,虽然能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但是其所引导的内容与课堂主题的关联性不强,教学不当,会冲淡课堂的教学的主题内容。

2.情境创设固化与教材内容匹配性差

有些任教老师在执教过程中对新教材和课标的理解和把握不透彻,不能够领悟新教材的体系,不能很好地过渡新旧知识间的衔接,从而使课堂在情境创设的设计中缺乏针对性,甚至措词不科学、不严谨。比如,有的新教师在讲授甲烷这一节课时,开篇就是:你们知道什么是有机物吗?的情境创设中有的设置这样的问题:在初中就学过许多种元素,有金属的,有非金属的,那么,这种物质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呢?这些问题的设置不但毫无目的性,而且都是泛泛而谈,这些都是对教科书体系缺乏全面了解造成的。

二、具体对策

针对以上总结新课情境创设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可以拟定以下解决思路,供大家参考。

1.情境创设目标明确,设计具有针对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情境创设方法或者方式一定要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不能脱离教学实际,比如,在讲授氢气性质这一节时,开篇即以氢与氧气爆炸的实验引入,其目的性强,针对性明确,能够使学生迅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与氢气有关,达到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的目的。

2.情境创设要具有感染性和启发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情境创设就是艺术的序曲,力求以生动具体的事例引入新课,选择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在讲解乙酸这一节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一瓶白醋,待上课时将白醋拿到讲台上,并倒出一杯,让学生感受醋酸的酸味,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这时候教师可以点题乙酸。这种情境创设方式开门见山,直接引题,具有感染性和启发性。

三、情境创设方法举例

1.主题式情境创设

这是一种最直接最简单的导课方法,上课开始后教师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如在讲有机物时,可以先讲明有机物的含义,从而为讲解新课奠定基础。这样的情境创设既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及主要的学习内容。

2.“温故知新式情境创设

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常是在既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巩固和发展,在复习学生已学过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入新课,把学生思路引到新课上来,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的药品、装置、步骤及操作要点,复习达到引出新课内容的目的。

3.实验展示式情境创设

运用实验创设情境,是化学课堂特有的优势,巧妙地安排现象明显、具有感染力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讲燃烧条件探究的内容时,可以安排学生看一个魔棒点火的趣味实验:通过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反应物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此外,还有很多新课情境创设的方法,如精心设计一个标题,利用时事新闻,结合生活联系实际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新课情境创设方法。

课堂情境创设也是一种艺术,是教师教学的前奏,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情境创设得好,可以事半功倍,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对此给予重视,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进一步证明,在化学教学中只有根据具体教学实际,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才能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王秀坤.化学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201203.

[2]马小彬.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及案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06.

[3]尹爱凤.生活情境创设的误区及有效策略.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04.